新闻详情

古代安置流动人口不止解决户籍之移民安置问题

发表时间:2021-10-23 10:25

移民安置

移民安置问题,事关历代王朝安危

离乡背井只为寻口饱饭

中国古代实行人户“以籍为定”的户籍管理制度,这样国家管理起来十分方便。户籍登记将家庭人口、土地及相关情况登记在册,即“入籍”。国家要征兵、征税,得有对象,对象的基本情况要有个数。有了户籍,有了保甲制度后,就不会让居民随便离开。有人离开,保长、甲长就倒霉了,他得承担连坐的职责。因此历史上自发性移民,多为躲避战乱和天灾。

游牧民族挥鞭南下   寻觅新的生存之地

中国古代 , 北方民族占据着蒙古高原到中亚内陆的干燥地区 , 过着 “逐水草而居” , 随季节而游牧的生活 。人畜并重,人随畜迁。这种生活方式,一方面造就了剽悍勇猛的 “骑马民族

性格”,另一方面又造成了牧区生产的不稳定性。往往因为气候变化、自然灾害或者人口压力等原因而“挥鞭南下”,觅求新的生存地区 。

早在西周前期,北方戎狄就频繁南下,从秦到清,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形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浪潮。先后有匈奴民族、鲜卑民族、柔然民族、突厥民族、回纥民族、契丹民族,女真人(两次)、蒙古人等南下进入中原地区 。

古代移民安置问题

中原百姓躲避战乱而大迁徙

早期比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,有两晋之交的“永嘉南渡”。就当时南方的发展而言,三国时期吴国建立以后,江南也逐渐变得繁荣起来,吸引北方移民的条件才慢慢具备了。“永嘉南渡”始于西晋末年,被视作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次人口南迁高潮,一般认为南迁时间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。其间,中原战乱,周边部族内徙,

酿成永嘉之乱,东晋建都江东建康(今南京),北方士族豪门纷纷南迁,进入长江以南,史称“永嘉之乱,衣冠南渡”。

隋唐五代其实是个过渡时期,到宋元以后才正儿八经是江南地区繁华时期。两宋之际发生靖康之变,金兵掳走北宋徽、钦二帝,宋室被迫南迁,建都临安(杭州)。繁华的背后,是又一次民族大迁徙,近500 万人口直接进入以杭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,把这里经济、文化带动起来了,史称“靖康南渡”。

人地矛盾引发的流民

清明清时期,由于历代人口不断向东南迁移的沉积, 出现了人口与土地配置不协调的矛盾,在人地矛盾影响下 ,明清时期的人口迁移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情况 。明清以后的人口迁徙十分频繁,如“洪洞大槐树移民”,“江西填湖广”、“湖广填四川”,以及后来的“走西口”、“闯关东”等等,都是规模巨大、影响深远的人口迁徙。

明代除了政府组织的移民外,还有农业发达地区的人口自发流向农业人口较少的地区。宣德至成化的数十年间,荆襄已成为上百万流民的聚居地。这些流民中,“陕西之民五 , 江西之民四 ,德(湖广德安府)、 黄 ( 湖广黄州府)、 吴 ( 江苏) 、 蜀 ( 四川) 、 山东 、河南之民二 , 土著之民二”。清代中期以后,人地矛盾激化,边疆移民和海外移民成为主要趋势。人们为了生存而流向山区、 海岛、流向边疆、海外 。

 


分享到: